一、学科简介
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创建于1948年,经周宗璜先生、李玉院士等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植物保护一级学科授权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先后被列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吉林省“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重中之重”建设学科、吉林省一流学科A类建设学科,并且进入首批国家双万计划植物保护一流专业。
学科下设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菌物学和生物防治5个培养方向以及自主设置交叉学科菌物表型组学,拥有3个国家级研究平台,近20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实验室面积约1万平方米,中试基地面积1万余平米。学科现有教职工82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外籍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万人计划创新人才1人,外专千人计划1人,省级专家10余名。拥有首批国家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学科一直坚持“立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依托资源优势,注重学研产结合,坚持特色发展”的理念,聚焦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以创新农业有害生物安全控制理论和技术为主线,探索形成了“一株菌、一只蜂、一棵参、一粒谷”为代表、极具特色的研究体系,用勤奋和责任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重大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胜任植物保护不同方向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10余项,成为东北地区农林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支撑学科。
二、培养目标
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科学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获取科学知识、从事科学创新研究的工作能力;具备刻苦钻研、开拓进取、实事求是的良好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以及学术鉴赏和学术交流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造或者创新性的成果。
3.精通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外文原著,能及时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与前沿,能够与外国学者进行良好的学术交流与沟通。
4.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1.植物病理学
主要包括病原生物学、植物病原物组学、病原物致病机制、植物抗病机制、植物病害生防机制等研究方向。
2.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主要包括昆虫生理生化与毒理、昆虫组学、昆虫系统发育与进化、害虫与作物互作机制、害虫成灾机制与预警等研究方向。
3.农药学
主要包括农药的创制与合成、农药作用机理、农药环境行为、农药安全评价等研究方向。
4.菌物学
主要包括菌物资源与评价、菌物抗病虫机制、菌物生物技术与合成生物学、黏菌系统发育与演化等研究方向。
5.生物防治
主要包括天敌昆虫应用基础生物学、天敌、害虫与病原微生物互作机制、天敌、昆虫与植物互作机制、以及生物防治资源遗传改良与安全评价等研究方向。
菌物表型组学(交叉学科)
主要包括菌物表型设备与大数据分析、农业用菌物表型研究、药用菌物表型研究、工业用菌物表型研究等研究方向。
四、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制4年,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学制为5年(含硕士阶段),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
五、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以学位论文研究为主,着重培养博士研究生优良学风、探索精神、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既要使博士生掌握植物保护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使其掌握植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博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由本学科或相关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3-5名导师组成研究生指导小组,发挥集体培养优势,指导和培养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入学后进行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
4.培养计划要求导师和研究生本人细致商量后制定,以推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
5.博士研究生教学形式须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究班讨论、专题式讲授与讨论、启发式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国际及国内学术交流研讨、试验结果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6.为了培养博士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环节中设计针对博士研究生开展读书报告等学术活动。
六、课程体系
1.学分要求
总学分 |
课程学分下限 |
课程学分上限 |
学位课学分 |
学位课及格成绩 |
其他课及格成绩 |
23 |
17 |
20 |
13 |
70 |
60 |
2.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时 |
学分 |
研究方向 |
开课 学期 |
备注 |
学位课 |
公共 必修课 |
b10193b1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36 |
2 |
- |
1 |
|
b10193b2 |
外国语 |
50 |
2 |
- |
1 |
|
学科 必修课 |
b0904b01 |
植物保护前沿进展 |
32 |
2 |
- |
1 |
|
b0904b02 |
现代植物保护理论与研究方法 |
32 |
2 |
- |
1 |
|
b0904b03 |
博士论文写作指导 |
16 |
1 |
- |
1 |
|
b0904b04 |
现代植物病理学 |
32 |
2 |
植物病理学 |
1 |
|
b0904b05 |
现代植物病理学研究技术与方法 |
32/16 |
2 |
植物病理学 |
1 |
|
b0904b06 |
现代昆虫学 |
32 |
2 |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1 |
|
b0904b07 |
现代昆虫学研究技术与方法 |
16/16 |
2 |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1 |
|
b0904b08 |
高级昆虫生态学 |
32 |
2 |
生物防治 |
1 |
|
b0904b09 |
生物防治Seminar |
32 |
2 |
生物防治 |
1 |
|
b0904b10 |
现代农药学 |
32 |
2 |
农药学 |
1 |
|
b0904b11 |
农药环境行为 |
32 |
2 |
农药学 |
1 |
|
b0904b12 |
高级菌物生物学 |
32/12 |
2 |
菌物学、 菌物表型组学 |
1 |
全英授课 |
b0904b13 |
高级菌物学Seminar |
32 |
2 |
菌物学 |
1 |
|
b0904b14 |
表型组学前沿进展Seminar |
32 |
2 |
菌物 表型组学 |
1 |
|
非学位课 |
公共 选修课 |
s10193x3 |
第二外国语(英语) |
32 |
2 |
|
2 |
小语种者必选 |
s10193x4 |
生物信息学 |
32 |
2 |
|
1 |
|
s10193x5 |
托福 |
32 |
2 |
|
2 |
|
s10193x6 |
雅思 |
32 |
2 |
|
2 |
|
学科 选修课 |
b0904x01 |
分子植物病理学 |
32 |
2 |
|
1 |
|
b0904x02 |
植物病害流行学 |
32 |
2 |
|
1 |
|
b0904x03 |
植物抗病遗传学 |
16 |
1 |
|
1 |
|
b0904x04 |
植物病原学 |
32 |
2 |
|
1 |
|
b0904x05 |
植物病理学Seminar |
32 |
2 |
|
1 |
|
b0904x06 |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
32/16 |
2 |
|
1 |
|
b0904x07 |
农业昆虫学Seminar |
32 |
2 |
|
1 |
|
b0904x08 |
昆虫生理学 |
32 |
2 |
|
1 |
|
b0904x09 |
昆虫分子科学 |
32 |
2 |
|
1 |
|
b0904x10 |
害虫生物防治技术与方法 |
16 |
1 |
|
1 |
|
b0904x11 |
农药化学进展 |
32 |
2 |
|
1 |
|
b0904x12 |
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 |
32 |
2 |
|
1 |
|
b0904x13 |
菌物遗传学 |
32 |
2 |
|
1 |
|
b0904x14 |
菌物学概论 |
24/8 |
2 |
|
1 |
|
b0904x15 |
菌物药理学 |
16/16 |
2 |
|
1 |
|
b0904x16 |
食用菌遗传育种Seminar |
16 |
1 |
|
1 |
|
b0904x17 |
人工智能原理及应用Seminar |
32 |
2 |
|
1 |
|
b0904x18 |
合成生物学Seminar |
32 |
2 |
|
1 |
|
必修环节 |
h1019301 |
开题报告 |
|
1 |
- |
2 |
|
h1019302 |
中期考核 |
|
1 |
- |
3 |
|
h1019303 |
学术活动 |
|
2 |
- |
1-7 |
|
h1019304 |
教学实践 |
|
1 |
- |
1-7 |
|
h1019305 |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
|
1 |
- |
1-8 |
|
3.教学方法
采取课堂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注重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式。在课程讲授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注意对研究生自学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考核方式
博士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可采用多种形式,公共课一般以笔试为主,专业课可采用笔试和课程论文等方式。重点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各门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学位课及格成绩70分,其他课及格成绩60分。
七、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1学分)
开题报告主要是审查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研究设计,对选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如“选题学科领域、理论先进性或实践意义”等。根据《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管理办法》,在入学后第2学期进行,要求研究生对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资料进行搜集、阅读和整理,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本领域国内外最新进展的基础上,与导师和指导小组讨论后,确定研究课题,进行开题报告。博士生要求阅读不少于80-100篇文献资料,合格者记1学分。
2.中期考核(1学分)
中期考核主要考核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进展及完成情况。根据《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在入学后在第4学期进行。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研究进展和身体状况等,合格者记1学分。
3.学术活动(2学分)
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并做学术报告计2学分(听学术报告记1学分);要求参加国内一级学会举办的会议至少一次,做学术报告计1学分(听学术报告记0.5学分);参加国内一级学会分会或省级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报告计0.5学分(听学术报告记0.3学分);在全校或学院作学术报告计0.3学分(听学术报告议0.1学分);博士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期间须听取学术报告20次以上。
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联合培养半年以上的博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视为考核合格;鼓励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有一次国际交流或访学经历,为博士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机会。学术活动考核由导师在第8学期初对学生进行评价,经导师审核通过后记2学分,书面记录材料由研究生秘书以试卷形式进行存档。
4.教学实践(1学分)
教学实践可采用协助导师担任助教、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挂职锻炼等形式,博士研究生至少完成8学时教学实践。鼓励博士生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参与本学科研究生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管理,教学实践考核由导师在第7学期初对学生评价,经导师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5.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1学分)
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学习、考核,合格者记1学分。
八、取得学术成果要求
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要求按《吉林农业大学关于申请博士学位取得学术成果的规定》执行。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博士研究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吉林农业大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及学科的学位授予标准,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审议通过后授予农学博士学位。
十、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培养方案自2023级博士研究生起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