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加强科技与成果的推广、转移,转化,把菌物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一、瞄准战略需求凝练主攻方向,成果突出
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凝练了菌物资源保育、遗传育种与规范化栽培、活性成分与精深加工等方向的科研方向,实现了科研布局与地方产业高度契合。建成了位居国内前列水平的菌类种质资源库和菌物标本馆,为培育优质食药用菌新品种奠定了基础。创造性提出菌物资源多样性“一区一馆五库”保育体系并实践 ,先后在甘肃祁连山、安徽金寨、福建武夷山、贵州梵净山等地建立菌物资源保育区,保护体系推广获得重大成效,为推进生态保护做出了贡献。成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聚焦产业一线加快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推进作物秸秆基质化利用公益行业专项行动,抓住南菇北移、东菇西移的发展趋势,大力推广木腐菌草腐化栽培技术,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先后培育出玉木耳、玉珊瑚、大球盖菇等食用菌新品种50余个。三年来,创建了“五位一体”的推广示范体系,建设生产示范基地26个,培训农民每年万人次,辐射带动菇农3万余户,推广面积30多亿袋。近年来承担了贵州铜仁,云南楚雄,吉林洮南,河北阜平等贫困县的食用菌精准产业扶贫任务,并拓展到了赞比亚、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人民日报以《中国院士让赞比亚人民全年吃上蘑菇》,中国教育报以《吉林农业大学: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为题,对团队食用菌扶贫案例进行了报道。
三、对接企业创新开展精准服务,成绩斐然
致力于培养菌物工程和产业化人才,近两年68%的毕业生进入企业一线,涌现了一批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创新创业典型。依托院士工作站、科研平台服务企业创新。如:建立食用菌新种植资源创制国际联合中心嘉善分中心,助推古奥基因食用菌分子育种工作;设立李玉院士产业奖励基金;帮助江南生物建立国际第一条草菇工厂化生产线;推动第十届国际药用菌大会落户江苏南通;推动寿仙谷等企业建成灵芝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技术体系等等。有效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难题,创造经济效益达100亿元。李玉院士对接的工作站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